焦點視角    |    04.2021

李嘉誠基金會資助院校推動長遠科研發展

運用嶄新科技保障人類福祉是現今刻不容緩的任務。除了處理種種當今難題外,為未來培育創新力量,解決各種既有的已知或未知的問題,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欠缺合適的科研平台,即使再出色的科學家,也無法鑽研和實踐研究成果。

李嘉誠先生深明提升院校實力的重要性,去年透過基金會捐資港幣 1 億 7,000 萬元支持香港多家大學,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能藉著不同平台,以科技推動教育,以創新力量求存立足未來。

香港大學 — 低溫電子顯微技術

基金會撥捐港幣 1 億元支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設立「低溫電子顯微設施研究中心」,引進於 2017 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的嶄新技術「cryo-EM」。相關技術突破固有方式,毋須把標本染色或固定,而是透過凍結移動中的微細生物分子,以 3D 高解像度顯現蛋白質內部的原有複雜結構,遠較 2D 截面顯示更加清晰,大大推進了生物醫藥科技的發展。

李嘉誠基金會撥款資助多家大學提升實力,以科技化解生命的難題。

香港中文大學 — 轉化醫學

轉化醫學結合生物學與生物藥學研究的成果,轉化成可在臨床實踐的理論、技術和治療方法。基金會捐資港幣 3,500 萬元予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為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增設最先進的分析質譜儀系統。香港是轉化醫學領域的亞洲先導者,中大轉化醫學研究的兩位重要成員 — 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與醫學院江培勇教授獲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選為「2019 年全球 20 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是名單上僅見來自亞洲學府的學者。

分析質譜儀系統與篩檢技術有助創建世界最高水平的轉化生物醫學平台,促進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雙向轉化,在對抗多種疾病方面至關重要。

香港科技大學 — 合成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是另一項跨學科研究,香港科技大學獲撥款港幣 3,000 萬元,支持生物學家、化學家、工程師、軟件開發專家與遺傳學家聯手研究合成生物學。跨學科的技術與合作善用自然界的力量,不但可解開醫學上的謎團,更有助解決製造業、永續發展與農業方面的難題。

香港教育大學 — 人工智能

新一代學生在創意及對技術的認識上青出於藍,在掌握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或會成為香港科研的新動力。

香港教育大學獲港幣 500 萬元資助提升教材質素,引進由全球三大人工智能晶片科技公司之一 Kneron 開發的軟硬件教學工具,培育學生的系統思維、符號運用與技術資訊等。

李嘉誠基金會同時向四家院校撥款乃基於一種策略性思維,旨在推動香港不同科研領域專才同心協力,借科技革命之力,「自強守志,化虛幻夢境為實質競爭力。」

新一代學生在創意及對技術的認識青出於藍,在掌握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或會成為香港科研的新動力。
文章連結已複製
文章下載中,請稍侯...